聯(lián)合年會暨論壇及GAEC活動
2012-12-03
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
1043
匯聚各方英才 建設汽車強國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吉林大學汽車學院名譽院長 郭孔輝
邵部長、苗部長、張會長,各位領導:
我這里簡單地講講自己的認識。我的演講題目是匯聚各方英才,建設汽車強國。剛才各位領導都講得非常深刻,非常地透了,政策水平也很高,從政府的角度,宏觀地把握全局講了一下汽車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我只能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談一談。我很同意剛才幾位領導講的,我們現(xiàn)在的確是一個汽車大國,但是絕非汽車強國。我也一直在提醒我的學生,我們大國就是產量多,人口多,這個不算什么太大的優(yōu)勢,我們市場大,我們工資比較便宜,所以容易出口。在市場競爭當中真正能夠取勝,還得靠真正的實力,真正有本事,真正有人才。我們現(xiàn)在應該說本事不夠大,我們的核心技術跟別人比差遠了,很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別人手里,從發(fā)動機到傳動系統(tǒng),專利都在人家手里,我們在技術上總是受控,我就不深入展開說了。的確,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一點,我們現(xiàn)在還不是汽車強國,我們的競爭力還很弱,我們還需要培養(yǎng)很多很多的人才,才能逐漸地成為汽車強國。
現(xiàn)在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,我們的比較優(yōu)勢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逐漸在消失,我們的工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,勞動力成本也一年比一年高,將來最根本的競爭還得靠核心技術,管理也是很重要的,但是核心技術往往是占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我們各路各方的人才,需要有很好的融合,應該說現(xiàn)在融合還不夠,但是說沒有融合也是融合了。今天在車展上吉利展示了22種車子,其中全新的車子有6部,我覺得很振奮。我們的自主品牌現(xiàn)在開始有點樣子,但實際上我們的競爭力跟跨國公司比的話還是差很多,還需要我們更多人的努力。我們匯聚人才可能有兩個大方面的需要,一個是我們內部的三結合,就是產學研人才的結合與融合,應該說我們現(xiàn)在也做了一些,但是我覺得還不夠,我總覺得還是喊得多,認真做的比較少。我接觸的企業(yè)比較多,我覺得有一兩個企業(yè)做得比較好的,一個是上汽通用五菱,它本身的技術力量不強,但一年一年不斷地推出新車,車身主要和湖南大學鐘志華院士結合,鐘院士最多的一次派他的人到上汽通用五菱,做車身的同時有120人。最近兩年底盤方面是跟我們的團隊結合,我們有20來人在那長期地幫他們做車,做4個新車型,發(fā)動機找的是交大的許敏,還有車身的質量控制,還有和武漢大學也有一些結合,結合得很愉快,結合得很好。我在想是什么原因結合得好呢?可能當中最主要的是互相信任、互相尊重、互相理解,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大家都說企業(yè)是主體,這是真的,但主體要會理解非主體,才能結合得成功。如果說主體自己架子拿的很高的話,這是很難結合的,學和研一般都是比較小的單位,所以主體是起主要作用的。我舉一個歷史上三結合的例子,有兩個主體,一個是項羽,一個是劉邦,劉邦手下有蕭何、張良、韓信,項羽手下有范增,開始的時候項羽是很厲害的,勢力非常強大,劉邦的勢力非常小,到后來項羽被劉邦打敗了,是什么原因呢?按我的理解,劉邦能比較理解、尊重、信任他的骨干,他能夠把他們的力量充分發(fā)揮起來,結果他就取得了勝利。我舉的例子不一定對,我希望三結合中學校能克服自己的缺點,互相理解、互相尊重、互相取長補短,這樣就能做得很好。上汽通用五菱現(xiàn)在是微型車的老大,去年銷售了60萬輛,今年恐怕要銷售七、八十萬輛,它自己實際上技術人員并不多,但它就是能夠充分地利用各方面力量,它也不是依靠外國人的力量,它沒有靠通用,它是獨立自主的,它依靠本國的三結合的力量。這個例子我想說明,從內部來講,我們應該把各方的力量融合起來,變成一個互相信賴、非常有效率的,能夠發(fā)揮出各自長處的這么一種實體。
另外我講講中外人才的結合,包括海歸,外來的專家等等,這里也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。我覺得各種人才包括三結合的各種人才,所謂“金無足赤,人無完人”,人才都是有缺點的,沒有完整的人才。有一些特別有能耐的人常常有些怪僻,甚至于不好相處。關鍵是我們能夠彌補這些人的短處,能夠諒解,能夠發(fā)揮他的長處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我記得有一次媒體問我人才從哪里來?說我對于合資有一點批評。你不搞合資,人才是哪里來?當然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反對合資,一方面要合資,一方面要時刻注意自己,要注意可持續(xù)的發(fā)展。不合資人才從哪里來,我說合資了人才就能來嗎,不見得,很多合資企業(yè)人才都不能參加技術工作,沒辦法產生人才。我說人才從哪里來,技術從哪里來?我說是不斷地干出來,你要是沒有干的機會,永遠也出不了技術、出不了人才,關鍵在于自己要能夠干,不斷地自己干,就能出人才、有技術。
不同的人才,從海外回來的,和國內自己培養(yǎng)的,他原來所干的環(huán)境是不一樣的,他所處環(huán)境的生產力的發(fā)展階段是不一樣的,所以人才的特點也是不一樣的,我們要是忽略了這些特點往往就不容易融合。我們國內的企業(yè)和國外的企業(yè)發(fā)展常常不在同一階段上,國內開始是初級階段,它需要的人才和國外發(fā)展階段的時候需要的人才不一樣的。初級階段,國內需要的是像“赤腳工程師”這樣的人才,拳打腳踢,什么都能干,不需要鉆得非常深的人才。發(fā)展到比較高級的階段,需要鉆的非常深的人才比例就增加了。有些海歸回來干的是很小一部分東西,鉆的很深,在國外發(fā)表過很多文章。去國內的企業(yè)就可能施展不開,就是沒有發(fā)揮出他的專長,所以有時候會有這樣一些矛盾,特別是有一些老板會覺得對企業(yè)沒什么用,所以人才不得已就走了。
我們的人才,不管是企業(yè)、學校和研究單位,人才的水平也反映了我們的經濟發(fā)展水平,生產力發(fā)展的水平。不同的階段用不好的話,殺雞用宰牛刀,是不能解決問題,要恰到好處用什么工具解決什么問題。不同土壤生長出來的人才,特性是不太一樣的,要認識到都有缺點,都有優(yōu)點,要能夠揚長避短,發(fā)揮它的長處,彌補他的缺點。國外回來的,比如美國,它的市場經濟非常的發(fā)達,很多理念同國內發(fā)展的不太健全的時候,很可能不太一樣,所以可能做不好。文化可能也不一樣,我個人體會,在西方有人做的比你好的話,他往往覺得應該下工夫,或者是追趕他,或者是怎樣憑實力競爭。中國的土壤往往由于過去一些封建的文化等等,有時候形成一些狹隘、嫉妒、文人相輕等成分的比較多。所以我覺得要從文化上去慢慢地改進我們的一些不良的地方。特別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,我覺得好的文化傳統(tǒng)被破壞了,總講突出政治,領導喜歡的不是人才,而是喜歡聽大話、聽好話的“奴才”。因此就引導一個方向,就是讓我們“人才”向“奴才”方向發(fā)展,我覺得中華民族如果要培養(yǎng)出優(yōu)秀的人才,這些問題也都是需要解決的。這次我和張會長一起到臺灣,有一個感觸,中華民族一些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在臺灣保存的還好一些,它干什么事比較實在,踏踏實實的。工業(yè)研究院有一個管600多人的室主任,他其實有點書呆子,不善于語言表達,但是他就擔任研究所的所長。他管很多東西,他是有真本事的。還有一個研究院經濟部長,是我的學弟,都是交大畢業(yè)的,我和他接觸就覺得很樸實,實事求是,不像我們文化大革命訓練出來的會說大話、說空話的一些人??偟膩碇v,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文化,能夠融合各方面的人才,能夠發(fā)揚各自的優(yōu)點來彌補各自的缺點,使得我們的汽車工業(yè)盡快掌握核心技術,各方面達到三結合,能夠盡量地做得越來越好,使得我們盡早地實現(xiàn)從汽車大國變成汽車強國的夢想!
謝謝大家!
(本文系作者在全球汽車精英組織成立大會上的發(fā)言,標題為編者所加)